不起:犹言死去。
卫玠刚刚渡江南下,拜见大将军王敦,由于夜间交谈,王敦召请谢鲲来作陪。卫玠一见谢鲲,非常喜欢他,简直就不管不睬王敦,就和谢鲲通宵达旦作玄谈,王敦在一旁,整夜没有参预谈论的机会。卫玠身体一向瘦弱,常被他母亲禁止过于劳累,那一夜忽然疲劳,因此而病重,终于死去。
21.旧云:王丞相过江左,止道“声无哀乐”、“养生”、“言尽意”三理而已,然宛转关生,无所不入。
王丞相:王导,见《德行》27注。王导在晋代,也是清谈领袖人物。 江左:江东。指东晋。
止:只。 道:讲说。 “声无哀乐”:刘注节引嵇康《声无哀乐论》:“夫殊方异俗,歌笑不同。使错而用之,或闻哭而欢,或听歌而戚,然哀乐之情均也。今用均同之情,发万殊之声,斯非音声之无常乎?”全文见《嵇康集》。 按:嵇康认为,声音和人的感情是两种事物;音乐有好坏,但不含哀乐感情;哀乐决定于内心,与音乐并无必然联系。音乐旋律有快慢徐疾,人听了有烦躁或静穆的反应;至于哀乐,完全决定于内心感情。他把心和声严格区分开来,但把主观的心情和客观的声乐完全割裂。
“养生”:刘注节引嵇康《养生论》:“夫虱箸头而黑,麝食柏而香,颈处险而瘿,齿居晋而黄。岂唯蒸之使重无使轻,芬之使香无使延哉!诚能蒸以灵芝,润以醴泉,无为自得,体妙心玄,庶与羡门比寿,王乔争年。何为不可养生哉?”全文见《嵇康集》,又见《文选》。 按:嵇康承认形体和精神互相依存,而强调了精神的作用。他主张“修性以保神,安心以全身,爱憎不栖于情,忧喜不留于意”,通过精神修养,配合呼吸吐纳和服食养身,以增进身心健康。他还认为善养生者应该“清虚静泰,少私寡欲”,不追求富贵荣华的外部刺激,而要加强内心修养。
“言尽意”:刘注节引欧阳建(字坚石)《言尽意论》:“夫理得于心,非言不畅;物定于彼,非名不辨。名逐物而迁,言因理而变,不得相与为二矣。苟无其二,言无不尽矣。”《艺文类聚》卷一九所引较此为详。 按:魏晋玄学家都祖述《周易·系辞》所说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”二语。欧阳建针锋相对地提出“言尽意”,认为外界事物是独立于名称、概念之外而存在的,但人认识事物却不可缺少名称、概念。如果没有名称,无法区别事物;如果没有语言,无法交流思想。而名称和语言并非先天制定,而是人为了辨别事物、交流思想而通过名称、概念和语言来表达出来的,名称、概念和语言是随着事物和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着的。 三理:三个理论问题。理,魏晋时特指玄理。 按:魏晋思想家在“才性”关系论争之外,“声无哀乐”、“养生”、“言尽意”三个问题是他们集中论争的题目,称为“三理”。
宛转:辗转曲折。 关生:关联推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