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史致用
周公摄政
周公姓姬,名旦,周文王的儿子,周武王的弟弟,成王的叔父,也是鲁国的始祖。他是古代的圣贤之一,也是孔子心目中最为服膺的几位古代圣人之一。孔子曾说:“甚矣吾衰也!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!”(《论语·述而》)大意是说,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,因为好长时间都没有梦见周公了!由此可见周公在孔子心目中的地位是多么崇高。那么周公为什么会在孔子心中以至后世享有如此高的声誉呢?
据司马迁《史记·周本纪》记载,周武王生病了,医治无效,不幸逝世。按照中国古代传统,子袭父位,所以周武王的儿子诵继位了,这就是周成王。但是周成王当时还是个小孩子,没有政治经验与治国方略,也没有参加过周人东征的战役。这样一个孩子继承大统,实在难以应付周朝面临的开国之初的商遗后患。为了巩固周王朝新生的政权,周公敢于承担责任,毅然摄政,这在当时没有取得周王朝内部贵族的统一意见,比如周武王的大弟弟管叔就认为按照兄终弟及的原则,这个王位应该由他来坐,而不该是二弟周公旦,于是内部矛盾就展开了。据记载:“成王少,周初定天下,周公恐诸侯畔周,公乃摄行政当国。管叔、蔡叔群弟疑周公,与武庚作乱,畔周。周公奉成王命,伐诛武庚、管叔,放蔡叔。以微子开代殷后,国于宋。”(《史记·周本纪》)可见周公摄政时周王朝的江山并不稳固,可谓是受命于危难之时。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事情,周公受到朝臣的猜疑,甚至他的兄弟们都怀疑他有政治野心,有的甚至公开叛乱,周公奉周成王的命令镇压了叛乱。周公对太公望、召公奭说:“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,恐天下畔周,无以告我先王太王、王季、文王。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,于今而后成。武王蚤终,成王少,将以成周,我所以为之若此。”(《史记·鲁周公世家》)可见他摄政完全是为了尚不稳固的周朝社稷江山,因为成王尚年轻,摄政是为了周朝的安定,否则无以告慰先王。
管叔等人看到离间朝廷不成,便公然与殷朝的遗后武庚勾结,发动了反对周王朝的叛乱。如《史记》记载:“管、蔡、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。周公乃奉成王命,兴师东伐,作大诰。遂诛管叔,杀武庚,放蔡叔。收殷余民,以封康叔于卫,封微子于宋,以奉殷祀。宁淮夷东土,二年而毕定。诸侯咸服宗周。”管叔、蔡叔联合殷商残余势力,公开发动叛乱,周公带着成王东征,一举平息了叛乱,剿除了叛乱势力,为周王朝的统一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。为了彻底解除殷商遗民对周王朝的威胁,周公也相应采取了一些措施,比如将其分散处理,这样殷商残余势力就被彻底瓦解。周成王也在战争中受到了教育,逐渐成长为有才识的君主。于是周公在把一切事宜安排妥当之后,就还政于成王了。
据史料记载,周成王其实对周公也不放心。周成王生病了,周公向河神祷告,期望周成王早日恢复健康,并把策誓藏在府库里面。但是周成王当政后,有人向他进谗言,说周公的坏话,周公于是跑到了楚地。周成王到周公的府上,发现了周公的祷告文书,大为感动,为之泣下,于是接回了周公。
周公为了周王朝的事业鞠躬尽瘁,虚怀纳士,“然我一沐三捉发,一饭三吐哺,起以待士,犹恐失天下之贤人。”他的勤勉和公而无私的精神令人动容。正是由于周公的勤勉亲政,才使得周王朝享有了八百多年的国祚,正如曹操所言:“周公吐哺,天下归心。”
点 评
周公是古代的圣贤,但他当时的行事并不为人所理解,包括他忠心辅佐的周成王也对他心怀戒心。但是周公并不为世俗的眼光所动,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,把周王朝治理好,并还政于成王,得到了天下后世的景仰。正是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